Saturday, February 25, 2017

尋龍點穴

一語道盡風水事

一流大師觀星斗,二流大師尋水口,三流大師比羅盤,四流大師滿街吹!

尋龍點穴的最高境界(轉貼自王偉大師)




书中說,尋龍點穴的最高境界是:眼中無形心中有穴之穴人合一!。起初我是不明白的,後來因為要經常上山考察,導致有很多機會實踐。大家緊記,紙上談兵是沒用的,一定要多找機會上山去吧~

尋龍點穴是地理風水的核心部分,一切地理風水之事皆圍繞著尋龍點穴而進行;若不識尋龍點穴,實難言精於地理風水;故凡習地理風水者,必先精於尋龍點穴。初習尋龍點穴之法,每多從觀圖撥砂開始,繼而登山練目,繼而覆驗古墳;然各師有各法,且多是執著於何星結何穴,何形穴結何處等等。若說要真正的去尋龍點穴,為師的大多數都會板起面孔,故作神秘地「嘿!嘿!……」,寧願多帶你去覆驗古墳。對於尋龍點穴,本人羞於登高爬山,愧於認星喝形;卻常心存大勢,遠取諸物,近取諸身,眼到心到,穴在我現。俗云:「仙師觀星斗,明師看水口,時師滿山走!」我說:「明師為點穴而相山,時師為相山而點穴!」而尋龍點穴的最高境界是:「眼中無形心中有穴之穴人合一!」且看看先賢對真穴的精彩論述。

真穴辨〔摘自《玉函地理真義》〕
平原有平原之真穴,山龍有山龍之真穴,皆真穴也,而其用則異。平原之真穴,不接龍脈,不問穴星,不辨土色,非因天造,乃出人巧;此等穴,冥合甚多,因其既發,竟誇以為得真穴,而其所以然之故。卒不可得而知也,此非真得楊公之正傳。口口相印者,未許目擊而心契也。一丘之內,自別榮枯;今昔之殊,頓易衰旺,雖有一定之蹤,常隨氣運而轉。有外相而無內相,外氣即是內氣;山龍之真穴,全在內氣有,外相有。內相識者,必先因外相,審其內相,外相與內相吻合,扦之不失;或外相與內相稍稍不合,加減就之,所去不過丈尺之遙,要之內相生成,尺寸不移。石穴第一,太極次之,真土又次之。石穴,非頑石,必有龍口枕棺之石;似為琢成,只可容棺,穴為真穴,向即真向。太極者,土穴也,非謂紅黃青白便為真土。須此圈之內,土色靈巧,全與此山不同;重重包裹,濃淡淺深,璀璨奪目,如此太極即真土也。而更立真土穴者,同為真土,特少圓暈,氣稍散延故也。惟有真石、真土二者,乃是真穴證佐;如無此證佐,即非真穴。
凡餘生平所下山龍之穴,未有不得此而泛指為真穴者;此等佳穴,今人非不知之,非不羨之,而百無一遇,只緣不知外相耳。不知外相,皆緣不善審脈,不曉星體耳;既不善審脈,不曉星體,而孟浪開鑿,何從臆中,是求元珠於赤水而得之者恆少也。嗚呼!種德之英不屢見,大地之寶不世出,其湮沒也宜哉!余體大道無私之心,感先師授受之旨,不忍盡秘,聊為辨出,以待後賢,亦大道為公之極慮也。世之論穴情,不啻千萬言,我謂總無真訣;最悖理者,喝形點穴之象!曰龍形下頷;虎形下王字;象形下鼻穴;龜形下息穴;蛇形下七寸;獅子下戲球;蜘蛛下綱心;黃蛇聽蛤,其情在耳;雁落平沙,其情在蘆;如此之類,不勝枚舉。嗚呼!彼直以為有此名,即真有此物矣!不知天地開闢,即有山川,人與萬物且在其後;至於一切器物,五帝三王,隨時製造,彼山川者,又安知千萬世後,將有此器物,而先肖其形以待之哉?按此論,穴亦愚甚矣!余觀青田先生作記,亦用喝形,此則眼中看定真穴,而無從顯言。故托物寄情,緣形寓巧,令後人循文會意,彷彿遇之耳!豈青田而沾沾於喝形為哉!

亦有種種證穴之法:曰明堂證穴;曰龍虎證穴;曰案山證穴;曰曜星證穴;曰鬼樂證穴;曰天心十道證穴;曰水城證穴;或以案山之高下,定穴之高下;或以過峽之浮沉,定穴之浮沉;或以龍從左來穴居右;龍從右來穴居左。此皆不知真穴消息,捨本尋末,棄主就賓,暗中摸索!有眼盲人而已,似是而非,莫此為甚!亦有以五星定穴者:曰金星宜開口;土星宜掛角;木星宜築皮、宜節苞;火星宜剪火;水星宜水泡。差為近之,而執定五星,總非真旨。

又世傅楊公十二倒杖。故云:「既識倒杖之法,方知卦例之非!」夫卦例,豈為山龍之用,而牽合至此,真乃夢夢未醒!余意楊公,彼時老年攜杖登山,隨機指點,後人神奇其說,以為穴法在杖耳,豈真在杖哉!且立穴,止有一法,何假十二?至於一法之用,千變不窮,又豈十二之所得盡哉!

更有窩鉗乳突四穴論:其結穴之理,實不外是而四者!不可分言,有乳突而後有窩鉗,則真窩鉗也,無乳突而但雲窩鉗,窩鉗未可輕用也;且窩鉗有假,而乳突亦有假,辨真假者,非真傳法眼不能用也!

更有蓋粘倚撞四法:夫粘撞似矣,而蓋與倚何為也哉?倚猶可言也,蓋則百中難一;使非兩旁龍虎高強,中脈起星低小,開頂下穴,方可用蓋,否則未可用也!
若其裁製之法,有曰:乘金、相水、穴土、印木而論。從而析之,水:曰金魚、曰蝦須、曰蟹眼;砂:曰蟬翼、曰牛角,此其取義極為精微。故曰:「若還剖破太極暈,蟻水便侵棺!」是專以微茫界水,為定穴準繩也。我謂金魚蟬翼等喻,只是相水作用;而於乘金、穴土、印木三者,概乎未詳也!夫必先乘金,而後相水;穴土、印木次第可舉,安得斤斤以小界水為第一義也!且微茫之水,豈盡本來面目哉!山形自開闢以來,不知幾經滄桑矣!耕犁樵鑿,人跡獸蹄,無日不隳;高堙卑移,干換濕,而乃欲據此以定穴,鮮有不誤者矣!皆由學者不知大本,大原真情真體,識見不的,而用意太深。師授不真,而聰明過巧故,好以影響為逼真,恍惚為微妙也。真知穴法者,一見洞然!如明鏡照物,不待旁求,無煩苦索,不過曰龍脈真,星體確,深沉吞吐,前後之間,求取真穴而已。既得真穴,有界水亦得,無界水亦得,有陰砂亦得,無陰砂亦得;蓋山形之顯著者,古今不移;而土膚之隱微者,水草易辨;不敢捨所可見,而信其所不可知也。

有為至精之論者,曰草中之蛇,灰中之線,雲中之雁,盞中之酥。余嘗有味乎其言!蓋別有一種脫落、變幻之穴,骨氣銷熔殆盡,散落平原,渺不可測;則用此眼法求之,無中生有,虛中取實,正把捉之法,非虛渺之談也!若非此龍格,亦無所用之;豈非謂下穴者,盡捨其昭昭,而索之冥冥哉!

世人所指太極,乃外象之太極;我所論者,則為內相之太極,苟不剖露,何以容棺?若不得真穴,雖不剖破,蟻水安免;既得真穴矣,剖破正所以接脈,接脈正所以避蟻水,又安從侵棺耶!我謂古人設此諸論,本欲世人周規折矩,因此悟審穴之法耳!不意一法立,而一弊生焉!解縛之法,反為增縛之法;故直欲掃除一切名相之談,單提真旨,不憚洩漏天機,犯造物之大忌。未審明眼之人,能廓然共信否耶?夫穴,或在高巖之頂,或臨清冷之淵,或絕壁懸崖。俯視無底,或單身只立,曠野無依,孤露卻勝深藏,遠朝貴於近案;大地從來多近水,真龍不怕八風搖;胎元既完,何須龍虎;真息已住,奚假明堂;至寶常在路旁,無人能識;盛德不修,外貌何處搜求;我為指出,亦有三法:一曰孕育之穴、二曰迎接之穴、三曰邀奪之穴。

地支藏干表

新年過了,辛苦了一年,慶祝了幾天,一切慢慢恢復正常。-
常豐居士


八字學:2/3 起立春(一月寅月),中國人以前是以農立國.訂24節氣,寅中藏 丙.甲.戊,大地因爲丙的陽光.冰雪漸漸溶化了,露出了戊土,我們把藏在穀倉的種子,甲木播種在戊土裏,等著開花結果。

(紫微斗數是以月亮的圓缺繞地球一圈28天,寅月初一月缺為年始)(卜卦學多以八字的節氣年月日時為用)(占星學以每年1/1號,日入丑宮10度為使.3/21黃赤道相交為白羊座的頭.太極相易)地球有公轉及自轉,風水專家善用之。

新的一年又開使了,祝福大家有個好的.豐收的一年。
.

閒座小窗讀周易

閒座小窗讀周易.不知春去已多時。明志.定業.斷疑?- 常豐居士

"易"在《周禮》的記載中有“三易”的說法, 是指《連山》、《歸藏》和《周易》,分別為夏朝、殷商、周朝三個朝代的占筮書,前二者不知所終。相傳上古時期,孟津東部有一條與黃河相接的圖河,龍馬負圖出此河獻於伏羲,伏羲依圖畫出乾、兌、離、震、巽、坎、艮、坤共八個卦圖(後人稱之為伏羲八卦圖),教民以之定猶豫,決嫌疑,由此開天明道,導引中華民族從蒙昧邁入了文明。有言是夏禹將其擴充為六十四卦。又據司馬遷《史記》:文王之拘羑里,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。為每一卦寫下“卦辭”,其子周公旦為每一爻作“爻辭”, 是為《周易》. 至春秋晚期孔子作《十翼》, 對《周易》予以全面詮釋。到了漢代,《十翼》被稱為《易傳》,並被視為《周易》的組成部分,成為儒家思想的根源,被稱為《易經》,奉為儒家六經之首。是以後來《易》、《周易》、《易經》只是稱謂上的差異,內容上是一致的,也因此這三個名稱被廣泛的混用.
數千年來文人學士們視《周易》為枕中之寶、袖中之珍,吟誦之,鑽研之,遵從之。如孔子所言:“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,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”。“閒坐小窗讀《周易》,不知春去已多時”就很生動的道出了士人對《周易》的迷愛。唐代的虞世南(唐太宗的宰相)說“不讀《易》不可為將相”,大醫學家孫思邈曾說:“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醫。”可見 《易經》是多麼的受推崇。
把《周易》從一本占筮書拉到人文哲學上來,成為儒家思想的根源,形成中國文化的正統,諸子百家思想之淵源,不能不歸功於孔子的特殊與巨大貢獻。《易》之神妙,端賴孔子闡明。從孔子自己所說:加我數年,五十以學易,可以無大過矣;以及齊太史子與適魯見孔子 之後對孔子的評價中有“贊明易理”一說,司馬遷言:孔子晚而喜易,序彖、系、象、說卦、文言,讀易,緯編三絕。等等,都能作為孔子研《易》、為《易》作傳的佐證。
孔子所作的《易傳》包括:《彖》、《象》、《繫辭傳》、《文言》、《說卦傳》、《序卦傳》、《雜卦傳》,旨在贊明易理,申明易道。本文擬談談孔子怎樣的贊易、明易,並試著探討孔子何以要如此做的緣由。
《繫辭傳》(上、下)是對《易》的通論, 申說《易》的義蘊與功用,是《易傳》思想的主要代表作。孔子對《易》的稱讚:夫易,廣矣大矣!易其至矣乎!天下之至精、至變、至神。這是贊“易”之廣大與完美。“易與天地准,故能彌綸天地之道。”這是最概括的,其中“准”當是“齊、等”的意思,彌就是弓拉滿、拉圓了,綸就是絲綸,二者相互配合,指可以包括、涵蓋一切。全句的意思是:易與天地等齊,所以能涵蓋天地間的一切道理、法則。“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,曲成萬物而不遺,通乎晝夜之道而知,故神無方而易無體。”這裡的范是模子,圍則是攔杆等圍繞物,合起來是說宇宙間的所有變化,萬事萬物都被“易”所包裹、涵育,無所不包,無所遺漏;“易”能明了晝夜之道,也即陰陽的道理。故神無所不在,“易”沒有固定的形體。
接下來看孔子對“易”所作的簡要、全面的闡釋:“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。卑高以陳,貴賤位矣。動靜有常,剛柔斷矣。方以類聚,物以群分,吉凶生矣。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變化見矣。是故剛柔相摩,八卦相盪,鼓之以雷霆,潤之以風雨;日月運行,一寒一暑。乾道成男,坤道成 女。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。乾以易知,坤以簡能;易則易知,簡則易從;易知則有親,易從則有功;有親則可久,有功則可大;可久則賢人之德,可大則賢人之業。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。天下之理得,而成位乎其中矣。”
這段話大致的大致意思如下:天因高遠而尊貴,地因近而可親(這裡的卑不是貶義的低下、下賤之意),乾為天、坤為地,天地定位;低高與貴賤是由於所在位置的不同。天地間人、物等一切的動靜、變化皆有其特定的原則、常規,基於剛、柔,就可以斷定物質世界的一切變化。人由於類群的不同,而導致利益上有衝突,於是就分出吉凶。剛為陽、柔為陰,二者相摩,八個卦之間一來一往相疊盪,致天地間雷霆鼓、風雨潤,日月相推而明生,寒暑相推而歲成,乾之道為陽成男,以知一切之初始,坤之道屬陰成女,作成萬物。易能彌綸天地之道,雖神妙卻簡易,也即乾之易知而令人親近、理解,有親則能持久,從而賢人立德;坤簡而易從,則同心協力者眾,致功效大,賢人立業。正因易的易而可親、簡而易從,讓人得到天下之理,以理而行從而成就其在天下的品位。
孔子開釋易的功用:“夫易何為者也? 夫易開物成務,冒天下之道,如斯而已者也。”這是最根本的。“ 是故,聖人以通天下之志,以定天下之業,以斷天下之疑。“夫易,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。”這是說在孔子(包括孔子)之前,聖人們用“易”來明志、定業、斷疑,教化人們重德、廣業。“設卦觀象,彰往而察來,微顯闡幽,明吉凶、變化,知周乎萬物,而道濟天下,旁行而不流,樂天知命,故不憂,安土敦乎仁,故能愛。”這是孔子示教其後的人該如何用易、做人的話,孔子還特彆強調君子們要慎於言行,要善,“善不積,不足以成名”,“君子居其室,出其言,善則千里之外應之,不善千里之外違之。” 雖然《易》中明言“自天佑之,吉無不利。”卻是有條件的,孔子明確指出“佑者助也。天之所助者,順也;人之所助者,信也。履信思乎順,又以尚賢也。是以自天佑之,吉無不利也。”也即人只有順從天意,天才會助人,為人誠信才能得到別人的幫助,做到這兩點,又要尚賢,才能自天佑之,吉無不利。行易之道,還要“懼以終始,其要無咎”,怎樣才能無咎呢,要做到“善補過。”
對於乾坤二卦,孔子尤其看重:天地定位,“乾坤其易之門邪! 乾陽物也,坤陰物也。 陰陽合德,而剛柔有體,以體天地之撰,以通神明之德。” “夫乾,天下之至健也;夫坤,天下之至順也,萬物皆致養焉。” 孔子解釋乾坤二卦經文之言,被稱為《文言》。
先看乾卦:孔子寫的彖辭“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,乃統天。”乾卦是代表宇宙萬物的根源、生命的功能,宇宙萬物都是它創造的。乾統率了天地宇宙,萬物的變化都是從乾卦的功能來的。 “乾道變化,各正性命,保合大和,乃利貞。” 乾道的變化,在各正性命,修性養命,自己調整性與命,使它就正位,陰陽沖合,無所不利。儒家的思想,道家的思想,諸子百家,中國文化講人生的修養,都從這裡出來。乾卦的象辭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。” 這也是孔子從易中提出的人文思想,要人們效法乾卦,效法宇宙的精神,“自強不息”。孔子研究乾卦所作的《文言》,對於周文王所作乾卦的卦辭“元、亨、利、貞”四個字的內涵給以解釋:“元者,善之長也。亨者,嘉之會也。利者,義之和也。貞者,事之干也。”完全納入人文思想的範圍,君子行此四德,成為後來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。孔子對乾卦爻辭也作了祥明的解釋,以龍的變化無常,隱現不測,巧妙的闡述了乾卦的內涵,這也是《易》的基本原理,這也是中華文化的精神所在。君子進德修業,知至至之,可與幾也,知終終之,可與存義也。孔子還明確提出了“夫大人者,與天地合其德,與日月合其明,與四時合其序,與鬼神合其吉凶。”“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。”此為 《大學》思想之源。
孔子對坤卦的闡釋雖不如乾卦的那樣長,但也蘊涵極豐,成為道、儒等家的思想的根源。象“地勢坤,君子以厚德載物”,“坤至柔而動也剛,至靜而德方,後得主而有常,含萬物而化光。坤道其順乎,承天而時行。” 坤之至柔可以水來解釋,水雖至柔,動起來滴水而石穿,柔能克剛,做人則要秉承坤道之順,承天而順時;“積善之家必有餘慶,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。” 講了積善的重要與因果報應;“臣弒其君,子弒其父,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所由來者漸矣,由辯之不早辯也。”講了《易經》的“漸進的”法則,處事要早辨別清楚;“君子敬以直內,義以方外,敬義立而德不孤,直、方、大,不習無不利,則不疑其所行也。” 講了儒家的做人修養,公正、義氣、內方外圓,襟懷寬大,所行得眾人贊同;“君子黃中通理,正位居體,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,發於事業,美之至也。”這就連上了中庸之道,“內聖外王”。觀《中庸》的“喜、怒、哀、樂之未發,謂之中。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”其實就是源於“黃中通理,正位居體”。
《說卦傳》主要對八個卦的方位、屬性及相互間的關係、德業變化作了具體的闡述與規定。諸如乾為父、坤為母,陰陽爻之變動而生三男三女,連長、中、少的位分都予以定好,令人一讀即明,須臾即能銘記。可見聖人的智慧!
《雜卦傳》被司馬遷論為是“於序卦之外,別言聖人之興,因時而作,隨其事宜。”筆者細讀一番,覺的還含深意,短短的一段話竟包括了所有六十四個卦,孔子給每個卦一至數個字,如:乾剛,坤柔,比樂,師憂。其實是各個卦之本性的最簡明的介紹或斷語的精髓,而且文字優美,簡煉易懂。  
《序卦傳》是孔子對六十四卦,各序其相次之義。孔子不愧為萬世師表,六十四個孤立的看上去很枯燥的卦名,經其一序,以每個卦的本意衍生出卦與卦之關連,就令相互間有了有機的聯繫,頓生趣味,讀來上口易記。現抄錄前幾句示之:有天地(寓乾坤二卦),然後萬物生焉;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,故受之以《屯》;屯 者,盈也,屯者,物之始生也;物生必蒙,故受之以《蒙》;蒙者,蒙也,物之稚也;物稚不可不養也,故受之以《需》;需者,飲食之道也;飲食必有訟,故受之 以《訟》;訟必有眾起,故受之以《師》;師者,眾也;眾必有所比,故受之以《比》;比者,比也。比必有所畜,故受之以《小畜》;物畜然後有禮,故受之以 《履》;……
《彖》是統論一卦之義(斷語),或說其卦德,或說其卦義,或說其卦名。上象、下象是對卦辭、爻辭的進一步闡釋。或言屬周文王之作,或言為孔子所作。太史公司馬遷作《史記》時距孔子作《十翼》僅三百餘年,孔子及其弟子之後人應不難查找,且易學又具家傳的特點,司馬遷肯定做過考證,故對孔子之作《十翼》予以明確斷定,而對周文王之演易, 不敢專定,則曰“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”。如此說來,則彖、象仍屬孔子之作。
《史記·周本紀》云:“垂黃策者羲,益卦演德者文,成命者孔也。”清楚的表明是孔子使《易》之使命得以圓滿,令一本極少數人會用的占筮書,演繹出豐富的內涵、玄妙的哲理、人文思想,進而成為道、儒及諸子百家思想之源泉,中華傳統文化之根源。那麼孔子對“易”的貢獻就極巨且全面,既包括了上述人文思想與哲學(易理)的演繹,又發展、豐富了具體的占筮方面的內容(易象、易數)。
「易」的來曆本就玄奧,如本文之始提及的龍馬負圖出河獻於伏羲也好,象孔子所言是伏羲 「仰則觀象於天, 俯則觀法於地,觀鳥獸之文,與地之宜,近取諸身,遠取諸物,於是始作八卦」也罷,均是與伏羲直接相關,這點沒有疑義。若是前者,則八卦當屬史前之文明,若屬後者,那麼伏羲又是怎樣的來歷呢?伏羲被尊為「三皇」之首, 是神話、傳說中人類文明的始祖,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,即神人共處的上古時期,伏羲又被稱作宓羲、庖犧、包犧、伏戲、犧皇、皇羲、太昊,是直接下世的神,引中華民族從洪荒邁入文明。總而言之,「易」是神傳給人的。幹什麼用的呢?「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。」 「聖人以通天下之志,以定天下之業,以斷天下之疑。」這裡孔子特別指明了是聖人才能用易,因為在其之前的通常的人是不懂「易」的。
神傳給人「易」,又安排孔子贊明易理、申明易道,奠定了其後道、儒家及諸子百家的思想、理論基礎,成為傳統文化之本源。目地是什麼呢?是為了宇宙大法洪傳做準備,奠定、創造一個真正讓人能認識與理解大法的、豐富的文化,使人在聽法時能夠聽懂法的思想,使人能夠認識理解法,能夠得法。
可以說孔子是為世人說世間法,讓人知道做人的道理,積善以成名,和順於道德,理於義;窮理盡性,以至於命。孔子講「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」並非那些批判孔子的人所謂的愚民政策,其實是由於天機不可泄露。因為常人是最低層次的人,雖然也是極重要的一個層次,但那時是絕不允許人知道宇宙的大法的。
孔子的使命就是規範人的思想、行為,為人奠定豐富的文化,維持人類的思想、道德在較高的水平,等待宇宙大法的洪傳。有學者謂孔子六十聖通,七十則由聖入神矣。孔子自言「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塒矩。」孔子知道的遠比他說出來的多,「萬物本於天」,孔子還知道「不食者不死而神(這其實就是修煉)。由於其使命所限,不塒矩。孔子總是盡其所能的從常人的角度來闡述事、理,以讓常人聽的懂。孔子自己也盡其所能的與常人保持一致,自雲「吾少也賤,故多能鄙事。」自謂是學而知之,默而識之,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。
孔子成年後,除了求教於老子得到高深的指點外,其他能稱為孔子師的其實了了無幾。師襄是魯國的樂官,聞名於諸侯,孔子師從他學習音樂之理,彈奏一樂曲已是純熟,師襄幾次勸他另習新曲,孔子不從,定要習其數,得其志,得其人,一直彈到眼前出現了一位近?而黑、頎長謬然,高望而遠眺,奄有四方之威的偉人---非文王其孰能為此!直令師襄避席拱手呼孔子為聖人,告訴孔子那曲正是周文王所作之《文王操》。可見孔子之能,絕非常人可及。孔子的弟子三千,七十二個能登堂入室當面向孔子請益,更有十餘個常形影不離。有孔子的循循善誘、誨人不倦,竟無一能青於藍。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顏回是這樣讚頌他的夫子的:「仰之彌高,鑽之彌堅,瞻之在前,忽焉在後!」 子貢的稱頌則是:「仲尼,日月也,無得而逾焉;夫子之不可及也,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!」
常人社會雖然允許用周易算卦,近些年來的中國大陸,用周易算卦,算來算去,准與不准,真的假的,已是混亂不堪了,什麼原因呢?《周易》是能預測吉凶悔吝的,但不是給道德敗壞了的人用的。真懂的人,他知道不能隨便泄露天機給常人;有些江湖人士以算卦謀生,多是對此一知半解,連猜帶蒙的幫人家開解憂患,真的假的,也頗具願打願挨的境況。
孔子雖精於「易」,但關於他個人占筮的記載卻極少,正所謂「善易者不卜」。筆者從《孔子家語》僅見一例,茲錄於此並稍加評說:孔子常自筮其卦,得賁焉,愀然有不平之狀。子張進曰:「師聞卜者得賁卦,吉也,而夫子之色有不平,何也?」孔子對曰:「以其離耶!在周易,山下有火謂之賁,艮上離下,離為火艮為山,非正色之卦也。夫質也黑白宜正焉,今得賁,非吾兆也。賁,飾。吾聞丹漆不文,白玉不雕,何也?質有餘不受飾故也。」從對孔子自身「質」的評價這一角度看時,賁卦的確與聖人的本質不符。因為:賁,飾也。孔子作為聖人,其質已有餘,正如丹漆不文,白玉不雕,不必再加修飾。故孔子說「今得賁,非吾兆也。」然綜觀孔子一生,除了自51 歲至54 歲做中都宰至大司寇的幾年,稱得上所思所行基本順遂外,兩度離開魯周遊列國共約17 年,68 歲回到魯國。遭遇許多坎坷磨難,未嘗志得意伸。筆者推測孔子筮得賁卦之事大致於60至68歲間發生。孔子回答子張的問題,僅限於對「質」的方面了。跳出這個局限看孔子,筆者以為就與賁卦很符合了。賁卦離下艮上,內離為火、文明,指自身;外艮為山為止。賁卦的彖語:文明以止,人文也。觀乎天文,以察時變;觀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這個彖語準確的說出了孔子所為,孔子一生欲以文(仁德)而化成天下,率弟子周遊列國17年,盡力去做了。因時不相宜而未遂,正符合內文明外遇止。初爻之「舍車而徒,義弗乘也。」言孔子初之取捨,決於大義,辭大司寇之職,離魯到列國推廣其仁政;至最後的上九:「白賁,無咎。 象曰:白賁無咎,上得志也。」賁極反本,復於無色,推其仁政不遂返魯從文,完成使命而去,可謂無咎得志。如果從後來的局勢看,孔子的人文思想還是得以化成天下。
孔子的弟子商瞿,特好易,孔子傳之志焉。商瞿年三十八尚無子,其母為之更取室,夫子使商瞿之齊,瞿母欲請留,孔子曰:「無憂也,瞿過四十,當有五丈夫。」後果然。據筆者查算,其時孔子六十七歲,已然不卜而知。可見孔子六十聖通,七十入神之說不虛焉!
在孔子全面釋演了易理、易道後,常人中的君子們才得以理解、使用《易》,從而《易》就成了人問天、人與神勾通的要道。「君子居則觀其象,而玩其辭; 動則觀其變,而玩其占。」「履信(人)思乎順(天),又以尚賢也。是以自天佑之,吉無不利也。」 觀其象、玩其辭,為的是可明易理、易道,觀其變、玩其占是為了明吉凶悔吝,「八卦定吉凶,吉凶生大業」,履信思順,則自有上天佑之,吉無不利。「知周乎萬物,而道濟天下,旁行而不流,樂天知命,故不憂。」「不知命,無以為君子也。」君子就得積善、補過、道濟天下。孔子還指出要「與天地合其德,與日月合其明」,這其實已是極高的標準了,天地之德是什麼,那不就是天地的本質與屬性嗎!人遵從孔子所要求的,積善成名,順天履信,知進退,善補過,進德修業,德合於天地,就能代代為人,迎來宇宙大法的洪傳,能認識、理解大法,進而得法,與宙宇同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