邵伯溫既曰“止有一圖,以寓其陰陽消長之數與卦之生變”,即是說“先天圖”是經“卦之生變”而得來的圖。
所謂卦變即是以爻的變化而得到新卦。如三畫經卦,變三陽乾之上爻為陰,則得兌,此是一卦變得二卦。再變乾中爻為陰,得離,變兌中爻為陰,得震,此是二
卦變得四卦。再變乾初爻為陰,得巽,變兌初爻為陰,得坎,變離初爻為陰,得艮,變震初爻為陰,得坤,此是四卦變得八卦。邵雍曰:“一變而二,二變而四,三
變而八卦成矣。”(《觀物外篇》)即是在說這樣的卦變方法。同樣,以八經卦中的任意一卦為卦變之“祖”,用如此的方法都可以得道其它的七卦。
如果把以乾為“祖”所得八卦排成兩列,則有下圖:
乾 巽
兌 坎
離 艮
震 坤
先有乾,一變上爻得兌,是為“一變而二”,再變乾、兌之中爻,得離、震,是為“二變而四”,再變乾、兌、離、震初爻,得巽、坎、艮、坤,是為“三變而八卦成矣”。我們從中清楚地看到,巽是由乾變而得到的,坤是由震變而得到的。
一乾→ 五巽
↓
一變而二 二兌→ 六坎
↓
三離→ 七艮
↓
二變而四 四震→ 八坤 三變而八
以卦數言,一變得二,一、二變得三、四,一、二、三、四變得五、六、七、八。一乾變得五巽,四震變得八坤。可見,巽與乾及坤與震之間有變化的主從關
系。如果把兩列之圖首尾連接並展開作圓圖,就得邵雍所謂“乾坤縱而六子橫”圖,亦即為後來先見於王湜《易學》的“伏羲八卦”圖。
乾
兌 巽
離 坎
震 艮
坤
這樣的八卦方位圓圖,上乾下坤,艮與兌相對,震與巽相對,坎與離相對,恰好與《說卦》所言“天地定位,山澤通氣,雷風相薄,水火不相射”相符。邵雍
曰:“天地定位一節,明伏羲八卦也。”就是把這樣的“乾坤縱而六子橫,易之本”之圖當作了伏羲八卦圖。《先天圖》六十四卦圓圖是“一貞八悔”(內卦為貞,
外卦為悔),以貞卦看,就是這樣“乾坤縱而六子橫”的方位,這就是當初邵雍稱這樣的圖為《伏羲八卦圖》的根本依據。在《伏羲八卦圖》圓圖中寓有陰陽消息,
可用來比附古人“陽生於子,陰生於午”之說。坤位於子,陰極,震一陽生,離、兌二陽,至午位乾陽極,巽一陰生,坎、艮二陰。邵雍曰:“圓者數之,起一而積
六。”又曰:“逆數之,震一,離兌二,乾三,巽四,坎艮五,坤六。”(《觀物外篇》)這就是邵伯溫所謂止有一圖所寓“陰陽消長之數”中的圓圖之數。圓圖有
兩套數,一是卦變的序數:乾一,兌二,離三,震四,巽五,坎六,艮七,坤八。一是陰陽消息之數:震一,離兌二,乾三,巽四,坎艮五,坤六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